Friday, May 11, 2012

復興南方漢語時間有限

語言最健康的時候有眾多的年輕第一語言使用者。第一語言的意思即是主要用來思考的語言。人們通常會用第一語言交談、書寫、創作及抒發自己。擁有龐大數量的第一使用者人口時,該語言會很有活力。那時候該語的使用率高,市面上會出現大量以該語言為主的產品與製作;父母會以該語言作為親子語言,而該語言也將成為新一代的第一語言。
南方漢語如閩、粵、客、吳等語就是在這種自然的繁衍模式傳延至今。但在引進西方的“一個國家,一個語言”的思想主義後,漢語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滅絕危機。1956年中國國務院廢除母語教學後,北京話逐步佔據了經貿、教育等重要領域,南方各漢語從此成為可有可無的街頭語言。家庭域是語言的最後堡壘。這是語言學界公認的事實。在超過半個世紀不平衡的政策影響下,中台馬新的家長們逐漸放棄使用自己的語言與孩子溝通。雖然小輩仍然能說長輩的語言,但長輩的語言已經不算是小輩的第一語言了。這是語言滅絕過程的第一階段。

小輩不再使用長輩的語言思考與創作,再加上國家政策繼續約束南方漢語在經貿和教育界的發展,長輩語言的使用率會在第一語言使用者(長輩)逐漸過世後開始急速下滑。這就是為何中台馬新的文化界到了近期才驚覺事有不妥的原因。語言滅絕的症狀通常只會過了中期後才會顯現,但已經離開末期不遠了。

因此各地政界和文化界必須緊密合作
(一)鼓勵還在生育年齡的父母承傳語言;
(二)恢復當地語言為學校教學媒介語;
(三)大幅度地在政策上做改變,在語言的原籍地給予法定地位成為該省份的官方語言,強制外來定居者學習當地語言。

許多人原則上認同南方漢語須受保護卻不願接受大幅度的政策改變,而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建議(把傳承語言的責任推給影視媒體、祖輩)。但研究全球各地語言瀕危過程的學者們都知悉,語言的傳承的責任都必須由父母承擔。這10年內是挽救南方漢語的最後期限,因為許多第二語言使用者正處於生育年齡。除了大力鼓勵新婚父母以南方漢語作為親子語言外,語言政策也必須大幅度改革。錯過這10年生育年齡的關鍵限期,要扭轉劣勢問題將會更加的艱巨。

(星洲日報/言路‧作者:沈志偉)
2012-02-01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