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輛國產車在1985年生產,當時出生的新生兒,如今已是26歲的青年,他們並沒有享受著本土汽車工業所帶來經濟蓬勃,相反由於本土汽車工業,為他們帶來承重的負擔。年紀輕輕,工資不多,就必須為了供車而負債。
日前,前首相馬哈迪指巫統是在阿都拉執政時期敗壞,把國陣在3·08的失利,歸咎於他的繼承者。拉伯實在是“啞巴吃黃連,有苦說不出”啊!姑且不論,3·08的政治海嘯起因為何,文章開頭所述,以及如今馬來西亞的困境,在很大程度上,是那位在位最久的首相所造成的。
正是在他20餘年的治理,執行不當國策,才造就瞭如今大馬的困境。首先,他不顧國力,好大喜功,發展重工業,包括國產車、柏華嘉鋼鐵廠等。但在國際市場上,很難與人競爭,於是只能轉內銷。
前者,是在犧牲公共交通領域,迫使人民購買汽車,入口車又由於稅務過高而價格高企,國產車從而銷量大好;後者,就是一系列的大型工程,造就了一大批承包商,巫統開始“轉型”,走向以馬來商人為主的政黨,而其中的權錢交易嚴重,最終走向腐敗。
而敦馬的高等教育政策,卻沒有和他的重工業政策相匹配。大專領域的開放,造就了一大批高知識的大專畢業生,但重工業這樣勞力密集型的領域,又無法吸納這批人才。大學生多了,找不到工作。工業領域有工卻沒人做,於是有兩大群體迅速壯大,一就是公務員,另一就是外勞。
政府把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,吸納進公務員系統,結果是實行私營化政策後,公務員不減反增,臃腫的體系,加上腐敗叢生,哪不能激起民怨?而外勞增加,拉低工資,那些高不成、低不就的平民,要么在貧窮線上度日,要么鋌而走險,犯罪率增加,確實和外勞有關,應當是反映在這點上。
而國民整體收入的低迷,就業市場又無法提供相應工作,其結果就是人才大量外流。留下的人們,就在“吃不飽,餓不死”的收入困境中,忍受著低效率的公共交通、 被迫負債購買汽車、在高犯罪率環境下擔驚受怕、還要忍受腐敗低效的公務員系統、還看著權錢交易、官商勾結下形成的特權階級吃香喝辣、忍受著貧富差距鴻溝日益擴大、通貨膨脹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,這些種種,正是馬哈迪在位所種下的因,而在阿都拉時代形成的果。
試想想如果不是馬哈迪的好高騖遠, 一味要馬來西亞自己製造汽車,而是效仿泰國般組裝外國車,也許現在我們購買國產車的錢,能買到的是本田或是豐田,價格相近,但質量絕不可同日而語。而在無需保護國產車,公共交通系統不至於邊緣化,甚至得到晚上,人民也無需成為車奴,背負龐大債務。
試想想如果不是設立這麼多鋼鐵廠,就不需要這麼多的大型工程,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承包商,金錢政治也不會這麼氾濫。而不需要太多的工廠、工程,就不需要太多的外勞,就業市場能吸納馬來西亞自己的勞動力,而工資不會因為外勞進入而拉低,人人吃得飽,誰會去作姦犯科呢?
試想想如果馬哈迪的經濟政策和教育政策相匹配,要么在重工業政策下,培養大批的熟練技工,提升產品素質,開拓國外市場;要么因應高知識大學生的增加,開始經濟轉型,從勞力密集型轉向知識密集型,政府就不需要吸納過多的大學畢業生,公務員體係不至於臃腫而低效,當能確立廉潔而高效的公務員系統,民怨也不會增加。
而種種種種,就是馬哈迪不當國策造成如今馬來西亞的積重難返。但極其諷刺的是,正是馬哈迪時代培養的世代,他們享受著馬哈迪開放高等教育政策的成果,具備比之父輩更高的知識,以及獨立思考能力,加上全球化時代,資訊爆炸,開拓視野,所謂“烈火莫熄”世代、“黃潮”世代,正是在馬哈迪時代成長的anak Mahatir衝擊了馬哈迪一手創造的國陣/巫統威權政治,這也許是他所始料未及的。
原著:michealgoh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